2024-03-28 21:08:36
2023第八届中国设备管理大会火热招商中
当前位置:首页  >  专家动态  >  作为国企改革的成功典范-刘玠
专家查询
专家

作为国企改革的成功典范-刘玠

2017/2/5 20:21:02     关键字:作为国企改革的成功典范-刘玠     作者:
刘玠因使危机重重的鞍钢实现了浴火重生而享有盛名,2006年8月30日,曾培炎副总理在袁宝华同志转报的曹明新撰写的《鞍钢经验启示》上作出重要批示:“鞍钢成功地走出了一条改革改造以及自主创新之路,希望在我国钢铁工业由大到强转变的进程中继续发挥好国有大型企业的主导作用。”
    刘玠是1994年岁末到鞍钢的,在鞍钢科技馆召开的干部会议上,中组部的领导宣读了任职命令后,刘玠只作了简短的发言,会一散,人们私下里开始议论,有人说鞍钢一向往外派干部,现在弄一个武钢的副总给我们当头,行不行啊?还有人调侃说,这个人不知道害怕呀,鞍钢都这个“熊样”了,凭他就能拯救鞍钢?!
    刘玠临危受命到鞍钢,虽可谓人生之难得机遇,但也是背水一战,因为鞍钢曾是新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他岂能让这个曾经为共和国立下汗马功劳的共和国倚重的钢铁业“长子”夭折在自己手中,毁半世英名,想到这里,一种“扶大厦于将倾”的使命感和悲壮感不禁油然而生。之前他有到省里工作和到北京钢铁研究总院当院长的机会,但最终还是选择了到鞍钢,他对外界的解释是自己更喜欢到企业去工作。另外,恐与刘玠是属于那种具心怀勇往之气,奋然求达所望之个性或人生观有关。
    刘玠1943年11月出生,安徽舒城人,生长于上海,是武钢著名的“三刘(刘淇、刘玠、刘本仁)”中的一员。安徽舒城是三国周瑜故里,周瑜以5万精兵在赤壁大破操军数十万,同为舒城人的刘玠,亦将面临要指挥一场以小博大的历史性会战。
刘玠初到鞍钢时,企业已呈衰世之像,将萎之华,惨于槁木,鞍钢面临的严峻形势大大出乎他的意料:合同严重不足,产销率仅为80%,回款率只有65%,人欠货款高达138亿元,已拖欠职工3个月工资,两座高炉因没钱买煤而停了下来,眼下就靠党员集资7000万元勉强维持生产……
刘玠说:“我到鞍钢后才真的感到,鞍钢的确是太大了,号称50万人,其中全民职工19.2万人、集体职工18.5万人,还有全民和集体离退休职工12万人;既有全民企业,也有安置返城知青和职工子女就业的集体企业,离退休职工还搞了‘老有为’公司,还办了一大批第三产业实体,所有亏损单位靠吃补贴过日子。另外,鞍钢还是一个‘大而全’的小社会,承担了大量的社会公益事业和企业办社会的负担。人家说鞍钢除了没有检察院和法院外啥都有,我们的一个偏远矿山连殡仪馆都有。这种‘大’说明了什么?说明产权不清、权责不明、企业办社会负担沉重、劳动生产率低。50万人同吃800万吨钢铁饭,人均产钢20吨/年,只相当于世界先进水平的1/50。这种现状不改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用说被先进企业给打败,就是自己也把自己给拖垮了。所以说,不改革鞍钢就没有出路。” 
 甫到鞍钢,人们对这位新任领导的印象是虽然没架子却也不苟言笑,工人由是对他总是表现得很拘谨。但让很多人没想到的是,这个看上去儒雅的人,却挺敢下刀子。一次厂区门卫擅自离岗,让他撞上了,当即勒令下岗;另一次,接货的客户反映说,一块钢板上发现了脚印,刘玠较真说:查!结果一个车间主任被免职了。这两件事在厂区掀起了波澜。
 鞍钢怎样改革? 刘玠说:“就是按照中央提出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十六字方针‘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精干主体、分离辅助、减员增效、转机建制。”
刘玠到鞍钢后实施改革的第一步,是从弓长岭矿山公司和鞍钢矿山公司开始的,到两个矿山公司时,一测算把他吓了一跳,1万多人的弓长岭矿山公司,一年亏损竟达4.5亿元, 鞍钢矿山公司一年亏损3.9亿元,而且矿石价格大大高于进口。当天晚上他觉都没睡好,第二天早早就找到弓长岭矿山公司经理,问他一年发工资要多少钱,他说一年工资1.06亿元。从算术的角度讲,不如把两个矿山公司停下来,宁可发给他们工资,然后买进口矿石都划算。但却不能这么做,因为还有保持几万职工队伍稳定的大事,所以必须从体制上解决问题, 刘玠决定把两矿与主体划开,让他们自主经营、独立核算,成为鞍钢集团的全资子公司,并要求他们按市场化运作,3年扭亏。实践证明,改革的效果非常好,他们提前实现了扭亏目标,矿石价格不仅大幅度降低,且仍然有效益。
从1995年开始,在清产核资、界定产权的基础上,刘玠将35个厂矿中的74个集体所有制企业与主厂分离。国企改革最困难的是富余人员安置,在这个问题上必须慎之又慎,为此鞍钢成立了实业发展总公司,建立了分流和安置富余人员基地,将60个第三产业、老年实业等其它经济实体划归其统一管理,并大力发展非钢产业,安置分流人员。刘玠说:“像鞍钢这样的老企业搞改革,最大的难点还是职工的思想观念问题。例如,我们决定将生活服务公司的车队划归集团控股子公司鞍钢商贸集团,但这些职工就很不理解,认为控股子公司不属于鞍钢,是鞍钢不要他们了,于是就开始上访,而且要同我对话。我同他们对话了4次,仍然没有解决问题。后来我主动走访了几个骨干职工家庭,又召开了几次座谈会,使他们对这次改革有了正确的理解。我们又给这个车队添置了几台新车,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开拓市场。现在这个车队积极参与运输市场招标,活源比较充足,职工队伍也很稳定。这样的例子很多,我觉得改革过程中,有些职工的观念一时转不过来,这不能全怨他们,这是长期计划经济造成的,作为企业的领导者,就需要经常深入到职工中去,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求得他们的理解和认同,这样我们的改革才能平稳地不断推进下去。”从鞍钢主体分离出辅业,对减亏增效、稳定职工队伍、使鞍钢走出困境起了重大作用。
在精干主体的同时,刘玠狠抓基础管理,通过“三项制度(分配制度、劳动制度、干部制度)”的改革来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刘玠来到鞍钢后,鞍钢人发现自己身边在悄悄变化,厂区里一些杂乱无章的小房扒掉了,代之的是一片片绿地;门卫实行了严格的检查制度,即使刘玠进厂门也得主动出示证件;现代管理理念渗透进了每个角落、每个细节,连厂服着装都有具体规定……这些新的气象令鞍钢人于多年的沮丧中似乎看到了一线生机。注意这些工作细节,其实都是刘玠在为更大的改革预热,他知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必须给职工洗脑,必须从计划经济的温床上把他们拽起来,否则鞍钢就会无声无息地死去。
刘玠1994年年底上任时,他曾规定1万元的支出也要经总经理一支笔审批,可见当时鞍钢之穷。为解决现金流的问题,他果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变销售的组织机构和销售体制,规定不给钱不发货。当时的鞍钢,仍然延用计划经济的机制来运作,价格不随行就市,市场上的钢材价格已经猛跌了,鞍钢的钢材价格却居高不下,卖不出去就赊销,不给钱先拿走,人欠货款达138亿元,资金焉能不出现断流。
刘玠主政1年多后,通过“消肿”、“瘦身”和一系列改革,鞍钢与只讲数量不讲质量、只讲产量不讲效益的机制彻底告别,同时迅速走出困境。1995年、1996年,鞍钢分别盈利3.32亿元、3.5亿元。吴邦国委员长曾说:“1993年我到过鞍钢,当时的炼钢厂乌烟瘴气,至今记忆犹新。”  
须从根本求生死,刘玠抓住了根本,才有了鞍钢的重生。决定鞍钢生死的根本是什么?刘玠认为,一是改革,二是技术改造。
1945年8月15日,日本侵略者无条件投降后,鞍钢的机械设备被卸运大部,厂区破坏极其严重,日本人扬言:“这里种高粱也不能长了”。 1948年2月19日鞍山解放, 12月26日成立鞍山钢铁公司,在第一代鞍钢人奋力拼搏下, 1949 年4月5日炼出了新中国第一炉“争气铁”,此后,新中国第一炉钢、第一根钢轨到第一根无缝钢管,也都在这里相继诞生。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国家集中力量建设鞍钢,达到生产铁250万吨、钢320万吨、钢材250万吨。到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鞍钢全面得到改造,且扩建生产能力超过原计划指标,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大型钢铁基地。 1960年3月“鞍钢宪法”诞生,毛泽东主席在批复鞍钢“双革”活动的报告上批示并提出五项原则。1978年 12月,鞍钢生产铁640万吨、钢686万吨、钢材385万吨。“六五”期间,鞍钢完成了改造规划,实现重大科技成果532项。在鞍钢的辉煌历史中,曾涌现出老英雄孟泰、“走在时间前面的人”王崇伦、炼钢能手李绍奎和陈效法、钢铁专家雷天壮、宋学文等为共和国冶金行业做出巨大贡献的英雄人物。鞍钢的地位曾经举足轻重,然而当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钢铁国有企业的“两老”(设备工艺老、产品质量老)、“四难”(机制转换难、债务解除难、冗员解决难、社会负担难)问题,在鞍钢身上有了更为突出的体现:代表落后工艺的平炉钢占鞍钢钢产量的62.97%,占全国平炉钢产量约40%,连铸比仅为24.88%。当时鞍钢最大的成材厂,轧机是20世纪50年代苏联援建的,产量不算小,但品种和质量都满足不了用户的要求,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仅占6%。
 刘玠说:“这样的装备生产的产品,计划经济时自己不用愁,因为有国家包销,但到了市场经济就不行了,没有人愿意要,销售非常困难,库存大量增加。这种状况不改变,鞍钢就不能生存发展。”
鞍钢的设备实在是太老了,而且是万国造,进行技术改造,不要说全部更新,就是动一个局部,也得以千万计,可钱从何来,从刘玠一进入鞍钢,钱的问题就把他愁死了。中央领导的指示是:筹措资金的唯一途径是发行股票香港上市。鞍钢是大家大业,曾经无比辉煌,品牌资产丰厚,难道就不能借助现代股份制度,将固定资产盘活?有了这个思路,刘玠实施了资产重组,利用仅有的3条分别从美国、德国、日本进口的二手设备组建了鞍钢新轧钢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夏成功在香港和深圳上市,筹集资金26亿元,又利用国家债转股政策减少债务63.66亿元。是年春节,因刘玠率鞍钢人成功突围,家属区爆竹声响彻云天,但刘玠的心情仍很沉重,他深知,要将如此破烂的鞍钢改造好,前边的路还长着呢!
“平炉改转炉”的技改项目成为刘玠上任后的“第一把火”,当时鞍钢两个钢厂一年亏四五亿元,能否迅速淘汰平炉是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如果按照通常的思维,平炉改转炉只能易地重建,不但要耗费巨额资金,而且技改的周期通常都比较长,鞍钢等得起吗?也许等不到出效益,鞍钢就已经死了。有一次,刘玠去邯钢参观,主人介绍的是降低成本的经验,起初刘玠也没太在意,但当走到转炉前时,他忽然不走了,问这问那,眼睛幽幽闪亮,就像发现金矿一样。他跟厂里要来了转炉的各种技术指标,拿自己的平炉指标一项一项地做比较,陪同他的办公室主任于洪知道“有戏了”。就在那天夜里,他人还在邯郸,就毅然做出平炉改转炉的决定。
刘玠发现:邯钢使用15吨小转炉炼钢,也能做到成本低、不烧重油,这对刘玠的启发简直难以名状,一般来说,平炉高度18米,转炉则要30多米,所以改转炉,厂房就得重建。但邯钢的小转炉,完全可以放进鞍钢18米的厂房去,这样原来的厂房、钢水包等设备就都能用得上。 一回到厂里,刘玠就把设计院、炼钢厂的主管都叫来开会,研讨在平炉厂房建转炉的思路。当时鞍钢只有5000万元投资的拍板权,刘玠就问大家能不能5000万元做下来。此后历尽艰辛,刘玠咬定不放,鞍钢的技术人员最终设计出了一个可行的方案,可以把原有设备全用上,成本由此大大降低。转炉钢每吨成本比平炉钢节约100元,原来一个厂每年亏2亿元,现在能赚1亿元。
1996年10月第一个转炉改造完成,这个洗心革面般的大动作,鞍钢只花了7000万元;接下来,鞍钢改一座转炉,停一座平炉,技改过程中不停产。其后,连同连铸工艺,鞍钢相继建起了6座100吨的转炉,实现了全转炉全连铸,仅此一项每年企业就降低成本11亿元。同行们看了鞍钢的“平改转”都连声称赞,说建一个钢厂得花50亿,你们相当于建了两个钢厂,但仅用了5个亿,这简直是奇迹。
1997年11月,刘玠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评语里的一段话概括了他在武钢工作期间的业绩:刘玠同志长期从事冶金工业计算机控制系统和数学模型的研究与开发工作,是我国冶金工业计算机控制领域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他创造性地在武钢一米七轧机系统研究开发了许多新的过程控制模型,主持并参与了一米七热轧机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更新换代工程,研究开发的成套软件具有90年代国际水平,投产成功后获得巨大经济效益。该成套软件被著名AEG公司购买,享有国际声誉。在热、冷连轧机轧制新钢种的数学模型研究开发中,也取得突出成就。刘玠对冶金工业计算机控制系统有很深造诣,在主持和参加武钢、太钢等十多项重大计算机控制工程中,取得了多项重大的创造性的研究成果,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一等奖各一项,三等奖两项,省部级特等、一、二、三等奖十余项。被北京科技大学聘为兼职教授,协助指导多名博士生和硕士生。
1997年春,刘玠雄心勃发,调集各路精英,决心投建一条世界一流水准的热轧生产线,取名“1780”工程。这项工程需要倾囊而出,无疑是一场豪赌,鞍钢是死是活就看这一下子了。 实际上 “1780”工程的国际招标谈判早在1995年就开始酝酿了。有一次刘玠去北京开会,同行们纷纷询问他打算花多大价码引进热轧线,刘说40个亿吧。同行们知道引进同样的生产线要花80个亿,这是国际市场的标准价。刘玠说,别人花得起,鞍钢花不起。80亿的投资要收回得七八年,鞍钢拖不起。1995年春天,前来投标的德国人、意大利人和日本人,把鞍钢的东山宾馆住满了。刘玠让集团副总王明仁找他们一个一个地谈,一个细节一个细节地谈。这是一场马拉松式的谈判,双方比智慧更比意志和韧性。东山宾馆的草坪由绿而黄,由黄而枯。当第一场大雪悄然飘落,谈判仍无结果,而此时鞍钢光图纸就出了好几吨。德国人私下承认,这是他们遇到的最难缠的谈判对手。他们价格一降再降,但刘玠就是不松口。又一个春天到来时,鞍钢和日本三菱公司进入实质性谈判。日本人就工程的软件部分拉了一个价格单,认为凡是中国人干不了的,就把价格抬高,刘玠在这个时候出马了,他不用翻译,直接用日语谈。1975年,国家从武钢选派了刘玠等几人到日本东芝公司学习计算机,刘回忆那时他们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累得只想哭。1个月后,老师宫崎保昭放狠话,说你们这伙人不堪教育,或许我应该建议你们政府,换一批教授、副教授来学习。这番羞辱式的语言非但没有吓阻刘玠和他的同事,反倒激起了英雄欲。又过去了两个月,宫崎保昭从刘玠身上最先发现了变化。这个最初连日语都绊绊磕磕的年轻人,居然可以用熟练的日语诘难老师了。所以当日本人得知刘玠早年去日本专修过,并学的就是自动化课程,感觉谈判遇到了强劲对手,要想在软件方面增加报价筹码的意图难以实现;刘玠点着报价单,说这个我们自己干,那个我们自己干,更让日本人想不到的是,留给日方项目的总造价,让刘玠拦腰砍去了一半,日方一个项目经理当场哭了。刘玠谈判的精明在于,他会留一点赚头给对方,让对方会觉得弃之可惜,接了又没大便宜。谈判签字后,1998年的大年初二,刘玠就飞到了日本大阪。鞍钢派去的计算机编程人员有百十号人,昼夜不停地会战,每个程序都需要刘玠当场拍板。为了省钱,王明仁把伙食费压到最低。技术人员向刘玠诉苦,说过年了,不能改善一下伙食吗?刘玠问大家想吃什么,大家想了好一会儿,说买点咸菜吧,刘玠的眼睛湿了。那天王明仁跑到一家超市,买了一大袋子咸菜,把日本店员买傻了。
“1780”热轧线仅用30个月就建成了。参与投建的日方技术人员说建这样的生产线,国际记录是36个月,鞍钢是北方城市,还应该增加6个月。至于投资,由于全部硬件设备和大部分软件系统都是国货,只用了43个亿,比国内企业引进的同样生产线的投资额整整少了一半。也算生逢其时,“1780”刚一投产,钢材市场的价格一路上扬,一天的利润就是1000万元。
“1780”热轧线刚建成,刘玠紧接着建议再建一条世界一流水准的“1700”热轧线,从设计到施工,全都自己来。这是极具魄力的设想,在国内尚无先例,不少人对此存疑,几十亿的投资啊,万一技术不能过关,后果不堪设想。但刘玠考虑,一个大型企业单靠引进,没有技术创新的能力,将会永远落后。
1999年8月,江泽民总书记到鞍钢视察时看了几条生产线后,高兴地称赞鞍钢“旧貌换新颜”。
2000年11月30日,我国第一条自己设计、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热轧生产线在鞍钢诞生,这是鞍钢给新世纪初年的中国钢铁业带来的一份厚礼,亦标志着中国从钢铁大国向钢铁强国前进了一大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1700”热轧线投产试车那天,刘玠亲自检查试车前的各种准备工作,包括每一个仪表都仔细地看过,而后亲自下达了试车令。在一片静寂中,刘玠向静卧在车间里的流水线投下最后的一瞥,而后轻轻说一句:开始吧。看到模拟钢锭顺利地通过了流水线,在场的人把手掌都拍疼了。按刘玠的习惯叫法,“1780”是“混血儿”,后面诞生的“1700”才是“亲生子”。厂里来人参观,他总会认真地建议,一定要看“1700”,那是我们自己的知识产权,这不一样。
时隔不久,鞍钢党委授命高级工程师蒋慎言率一队人马,在大连高科技园区七贤岭组建了自动化有限公司,专门卖技术。鞍钢成交的最大一笔热轧线技术合作合同,一下子就卖了20多个亿。
2000年岁尾,当第一场大雪降落鞍山,鞍钢第四届职工代表大会在科技馆召开了。前三次职代会给刘玠留下的回忆是苦涩的,会上代表们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评议公司领导成员,他的名字总是在后面两三名的位置上徘徊;有一次到会700名代表,他竟然丢了50多票。坐在主席台正中的他,真有些汗颜了,他显然不愿意看到台下有那么多人不赞成甚至反对他。在这次职代会上,工会主席闻宝满不时地看一眼刘玠,心里激荡着的是不安和自责,在进行民主评议之前,他按捺不住地说:“我以大会秘书长的名义,请各位代表允许我作个临时发言,主要讲讲对领导班子成员的看法和意见。这个议程是没有的,是我1分钟之前的决定,如果讲错了,我个人负责。大家知道,刘玠来鞍钢7个年头了,此前我们搞过3次民主评议,结果不说了,我只想问一句:这样对他公平吗?刘玠是南方人,为了工作,把年近80的老母扔在了上海,女儿也在南方读书,只带了老伴儿来鞍钢,老伴为此把工作都丢了。他在这里没有一个朋友亲戚,可说是背井离乡。每个在他身边工作的人都知道,这7年里,他没有周末、星期天,没有节假日,为了鞍钢,可以说尽了他的最大努力。你们都说我闻宝满关心职工利益,每年给我的票数最多,可我给职工办的好事,哪样不经过刘总点头?我给职工花的钱,哪笔不是他批的?好人让我做了,有些不明底里的人却骂他不关心职工生活,这公平吗?是的,刘玠同志也有缺点,比如爱瞪眼睛,批评人不拐弯,经常让人下不来台。在班子会上,我们都交换过意见,他说了,他改。每次职代会提的意见,他都认真记在小本子上。他的真诚态度连我都感动。所以,我衷心希望这次职代会能评出一个公正,这是对鞍钢的历史负责。如果我的话错了,请大伙把反对票投给我。”
闻宝满话音落下,会场静默了一会儿,接着爆发出掌声。坐在前排的几个女同志低下了头,擦起眼泪。
2003年9月,刘玠60岁了,已主政鞍钢9年,他为鞍钢选择的 “高起点、少投入、快产出、高效益”的老企业技术改造新路子获得很大成功,不久前,温家宝总理来鞍钢考察了2小时40分钟,据悉,这是温家宝到基层厂矿考察时间最长的一次。温总理对鞍钢最肯定的一点,是鞍钢的技术改造。刘玠此时想的是通过5年时间,使鞍钢进入到世界钢铁企业10强的前5名,他说,鞍钢的技术水平现在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际上我们中国现在的冶金工业的装备水平已经达到国际先进、领先水平。国外许多大的钢铁企业的老总来中国看过之后,有一个看法,说最先进的生产线、技术、装备,不在日本,不在德国,不在韩国,而在中国。鞍钢已从非常落后、只具五六十年代水平进入到现在的20世纪末、21世纪初先进水平,鞍钢的装备水平90%都更新了。鞍钢这个“大象”已经开始跳舞了。
当记者问在改造这个“大象”的过程中,难度最大的是什么?刘玠认为最痛苦的转折是人观念的转变,他说:“举个例子,有一次我走到铁路口,看到这红灯怎么总是红灯,半天不变绿,上去一看,原来信号工人两把椅子一并,在那里睡大觉。后来我们把管这个工人单位的党委书记、经理全部免掉,我发现了你管的职工在白天睡大觉,对不起免掉你。免掉这两位,我心里也觉得很难受,但不这么做,更大的利益要受到影响,更大的方向要受到干扰,更大的决策你下不了手,因此在这些方面应该说即使很痛苦你也得做下去。”
截至2005年底,鞍钢主业人员从10.57万人减少到2.48万人,人均钢产量由77吨/年增加到828吨/年,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鞍钢钢产量列世界第18位,在世界主要钢铁企业国际竞争力排名中居第8位。经过不断改革,鞍钢已组建了27个全资子公司,母子公司体制已经形成,分离的单位1995年亏损14.5亿元,两三年后大都扭亏为盈。这些单位从独立核算、承包经营开始,逐步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全资子公司和法人实体,辅业部分累计减亏增效近200亿元。刘玠说,一个企业的要害问题是如何进行经济核算。企业经营的好坏,管理水平的高低,与其分配机制密切相关。鞍钢采取分离单位,精简主体,建立了由很多自负盈亏的子公司组成的公司制运营机制,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2006年3月25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鞍钢集团党委书记、总经理刘玠获中国企业管理科学领域的最高奖项——“袁宝华企业管理金奖”。
2006年5月25日举行的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七届一次全委会议上,经过选举,刘玠当选为中国科协副主席。
 2006年10月刘玠在北京透露,钢铁行业两大企业鞍钢集团和本钢集团将重组合并,重组后的这艘中国钢铁企业航母钢的年产量将超过2000万吨。同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宣布,将采购鞍钢冷轧轿车板用于通用旗下工厂的生产,通用集团韩国大宇公司等国外汽车制造企业也通过了对鞍钢冷轧轿车板的质量认证。此前,鞍钢与德国大众签订年度供货协议,将高档汽车冷轧板首次销往德国大众本土公司。刘玠说,汽车行业用钢板追求高强度、高韧性,对钢板成型性能和表面质量要求极高,对于全球钢铁行业而言,能否生产这一技术含量高、生产难度大的尖端产品,是衡量现代钢铁企业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
鞍钢仅用5年时间就成功研发生产出05级冷轧轿车面板并占领国内外轿车板高端市场,这不仅刷新了此前国内钢铁企业研发生产轿车板最快为9年的纪录,而且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大大增强。
    正所谓一代之治,必有一代之人材任之。12年弹指一挥间,2007年1月16日,刘玠圆满完成了其历史使命,由张晓刚接棒。在刘玠主持的中共中央组织部、国务院关于鞍钢集团主要领导调整的大会上,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王东明指出,这些年来,以刘玠同志为班长的鞍钢集团领导班子成员,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大决策和部署,团结带领广大干部职工锐意改革,拼搏进取,开拓创新;推进科技进步,强化企业管理,成功走出了一条质量效益型与科技创新型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坚持做强做大企业,积极推进鞍本联合,企业实力不断增强;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注重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努力解决广大职工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鞍钢取得的成绩,是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的结果,是辽宁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鞍山市和有关方面大力支持的结果,是鞍钢历届领导班子和广大员工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与刘玠同志辛勤工作分不开的,刘玠同志1994年任鞍钢总经理以来,结合鞍钢实际提出了“建精品基地、创世界品牌”的发展目标和“高起点、少投入、快产出、高效益”的老企业改造之路,带领领导班子狠抓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使鞍钢集团实现了全连铸、全转炉、全炉外精炼的先进炼钢工艺,主要生产工艺和装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刘玠同志具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对搞好国有企业充满信心,十几年来,他全身心投入鞍钢发展,在积极推进技术改造的同时,努力推进外延式扩大再生产,立志把鞍钢做强做大,鞍钢新区500万吨板材精品基地建成投产,营口鲅鱼圈钢铁项目已经开工建设,展现出鞍钢集团良好的发展前景;2006年钢铁产量双超1500万吨,销售收入、利润均创历史最好水平,职工收入稳定提高,生活质量有明显改善,如今的鞍钢已是旧貌换新颜,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刘玠同志为鞍钢的发展、为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鞍钢广大干部职工对刘玠同志给予高度评价,中央对刘玠同志的工作是满意的。
    刘玠动情地说:“在鞍钢工作的12年间,我与干部职工结下了深厚的情谊,鞍钢‘创新、求实、拼争、奉献’的崇高精神时时激励着我。在这里,我要感谢鞍钢广大干部职工多年来对我工作的支持、帮助和信任。没有鞍钢十几万职工的辛勤劳动,就没有鞍钢今天的巨大变化,鞍钢职工队伍是一支能打硬仗善打硬仗的队伍,是鞍钢真正的脊梁,是最可爱的人。我在鞍钢工作的12年,是我人生中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一段历程,我永志不忘。我虽然离开了鞍钢的领导岗位,但我永远是鞍钢人,鞍钢永远是我的家,我的心与鞍钢广大干部职工永远在一起。”       

Copyright 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设备工程专家网

电 话:010-58950911、58950996  传真:010-58950910

地  址: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6区3号楼     邮  编:100070     网  址:www.cepe.org.cn    邮  箱: cxcg_2016@163.com

京ICP备09020853号-157 技术支持:北京国联视讯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